科海工程檢測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
聯系電話:18523980555
聯系座機:023-63210977
聯系地址:重慶市渝北區余松一支路7號龍湖紫都星座B棟5F
發表時間:2024/7/30 16:43:00
各省(區、市)氣象局,各直屬單位,各內設機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國發〔2022〕14號)和《國務院關于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2〕11號),以數字化改革推動防雷安全監管效能提升,有效防范化解安全風險?,F就加快推進防雷安全監管數字化改革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和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放管服”改革和安全生產“三管三必須”要求,大力推行數字化監管,推動平臺集約、數據共享、流程再造、模式創新、機制重塑,實現治理模式變革和監管效能提升,以數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職能轉變,為推進氣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問題導向。以破解安全監管難題、堵點為著力點,注重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有機結合、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以數字化改革助力管理效能提升。
堅持數據賦能。強化多元數據匯聚融合和開發利用,促進信息開放共享,提升安全監管部門在風險感知、科學決策和行政執法等方面能力。
堅持整體協同。強化統籌集約,全面提升數字化監管集約化水平。加強系統集成,推進平臺對接,提升跨層級、跨系統、跨部門協同監管能力。
堅持依法監管。將數字化監管納入法治框架,推動安全監管法治化與數字化深度融合,強化相關法規、標準和配套制度建設,促進監管模式創新和依法治理相結合。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防雷安全監管數字化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全國一體化數字監管系統基本建成,配套制度基本健全,數字化監管體系基本形成,監管效能明顯提升。
到2030年,整體協同高效、數據共享融合、應用場景豐富的全國一體化數字監管系統更加成熟,數據共享機制、監管制度和標準體系更加完善,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的數字化監管體系更加完備,監管更加高效。
二、構建智能集約的數字化監管平臺
(一)統籌建設一體化數字監管平臺
選取試點省,開展防雷安全監管數字化改革示范。深入推進信息系統整合,將試點省數字監管平臺與全國防雷減災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全面整合成全國一體化數字監管平臺。增強平臺的開放性,為未來擴充其他氣象社會管理事項監管功能預留空間。全國一體化數字監管平臺投入使用后,全國氣象部門不再進行重復開發建設。
(二)加快推進平臺對接和數據共享
以一體化建設為目標,整合對接各級平臺和系統。各省(區、市)氣象局要推進數字監管平臺與地方相關平臺的對接,建立數據資源共享機制和清單,明確共享范圍、流程、渠道和方式,縱向暢通氣象部門國、省、市、縣級監管數據循環通道,橫向暢通氣象部門與本級政務服務平臺、“雙隨機、一公開”、“互聯網+監管”等相關部門監管平臺數據共享通道,實現一平臺錄入、多平臺互通共享。強化審管協同,實現審批和監管信息系統互聯互通。
(三)建立健全監管數據體系
建立健全防雷安全重點單位、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單位人員、設備、活動、監管等基礎信息數據庫,建立健全隱患整改、信用信息、執法檢查、跨部門共享歸集等過程數據庫,構建標準統一、布局合理、管理協同、安全可靠的數字監管大數據體系。利用全國組織機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及自然人身份代碼,創建全國統一的監管數字碼,構建數字化檔案,實現“一企一檔”“一戶一檔”。
(四)切實加強監管數據質量和安全管理
建立數據質量監控機制,建立包含數據收集、存儲、加工、使用、維護等全生命周期的數據質量管理流程,確保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和一致性。明確監管各主體的信息權限和相應責任,推進監管數據授權開放,明確數據使用權限、適用范圍、安全保障措施。加大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信息等重要數據的保護力度,建立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機構檢測報告、個人信息等數據信息保護制度,確保信息安全。
(五)大力推動監管數據開發利用
加強防雷安全活動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的數據統計監測和綜合分析,強化安全風險研判和監測預警。加強數據智能分析,探索行政處罰裁量自動化精準匹配,降低非理性、專業知識儲備不足等因素的干擾。加強行業數據融合應用,匯聚多源數據資源,拓展應用場景,運用多源數據為市場主體精準“畫像”。
三、構建協同高效的數字化監管模式
(一)強化溯源管理
建立健全防雷安全活動全過程、全生命周期、全要素溯源管理體系,實現全過程數字化留痕和全鏈條數字化追溯。依托數字化監管平臺和監管數字碼,綜合運用掃碼、人臉或指紋識別、北斗衛星或GPS定位、物聯上傳等手段,實現對重點單位防雷安全風險防控、隱患排查、防雷裝置檢測及執法檢查等活動全過程記錄。
(二)強化風險治理
優化防雷安全風險指標算法模型,賦予重點單位安全風險碼,強化風險研判、隱患分級分類監測預警和精準推送。重點單位根據推送信息及時落實整改要求,監管單位根據推送信息實施差異化監管、督促整改。加強檢測報告線上異常管理,及時發現和處置虛假檢測。構建隱患排查與整治工作閉環,設計隱患“查、整、消”閉環處置應用場景,實現安全隱患智能識別報警,實時動態跟蹤隱患治理情況,推進問題隱患精準發現、及時整改和動態消除。
(三)強化信用監管
加強信用監管體系建設,將信用監管貫穿于資質單位的整個生命線。完善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機制,建立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應用、評價、監管閉環體系。建立信用評價模型,依托監管數據庫和信用評價子系統,對資質單位進行在線信用評價。加強信用評價結果應用,根據資質單位信用等級實施差異化監管,促進市場主體規范市場行為。
(四)強化監管協同
建立線上線下協同的動態監管機制。對多次出現風險隱患的單位,實施線下重點執法檢查;對共性的風險隱患,實施線下專項執法檢查。建立落實主體責任排名指標體系,分類排名,對多次排名靠后的單位,采取提醒、約談方式,督促整改。依據信用等級、歷史檢查結果等分類分級實施線上線下監管,對信用好、歷史檢查不存在問題的實施“碼上檢查”和互聯網遠程檢查;對信用差,歷史檢查存在問題的實施現場重點檢查。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配套制度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及時修訂《防雷減災管理辦法》等法規規章中與數字化監管不相適應的條款,將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時上升為制度規范,解決數字化監管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問題。完善適應數字化監管的管理制度,制定運用新技術進行安全監管的制度規則,健全監管數據治理、場景應用、隱私保護、數字檔案、平臺運行管理等制度。
(二)健全標準規范
強化數字化監管標準設計和建設,加快推進行業數據融合、數據質量管理、數據安全管理、監管場景應用、隱患監測預警等標準制定。強化標準的制度屬性,加大數字化監管相關標準推廣執行力度,提升應用水平,以標準化促進數字監管規范化。
(三)加強統籌管理
法規司負責數字化監管統籌設計和組織協調;辦公室負責將數字化監管項目納入氣象管理信息化統籌規劃,納入相關考核;計財司負責統籌數字化監管平臺建設和維持經費保障;預報司負責將數字化監管平臺納入網絡安全監督檢查。各省(區、市)氣象局要明確年度工作任務和職責分工,積極主動做好系統對接、平臺運行、創新應用、宣傳推廣、制度與機制建設等工作。
(四)加強試點示范
堅持整體部署與試點帶動相促進,集中整合資源,鼓勵基層探索創新,重點聚焦行業數據融合、數據開發利用、監管制度設計、線上線下協同等方向,形成可推廣、可復制、可借鑒的數字化監管經驗與做法。
(五)加強考核評估
建立常態化考核機制,將數字化監管納入目標管理、氣象高質量發展、改革與氣象法治建設考核,重點考核平臺運行、數據共享、應用成效、配套制度機制建設等情況。加強系統應用評估,分析應用堵點和典型案例,持續優化系統性能和配套措施,提升系統應用水平。
2023年8月22日
來源:中國氣象局